胡晓媛正在参加德国曼海姆美术馆群展“UP HEAVAL”

2020. 07. 17-2020. 10. 20

胡晓媛正在参加德国曼海姆美术馆群展“巨变”(Up Heavel)。展览由Johan Holten策划,揭开了美术馆的新篇章。 当今危及全球各地的危机证实了巨变对我们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它们摧毁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常识和对一切的期待。在被迫关闭几周后,美术馆通过展览“巨变”重新对公众开放,以激发新的活力。 作为曼海姆美术馆的新任馆长,Johan Holten选择“巨变”作为主题变得极其贴切。展览呈现参考了美术馆的外观,在2018年重新翻修并对外开放后,脚手架再一次在展厅里蜿蜒。 展览溯源1925年在曼海姆美术馆举办的“新即物主义”展览,涉及三位被重新发现的女性艺术家Hanna Nagel(1907-1975)、Jeanne Mammen(1890-1976)和Anita Ree(1885-1933)。展览围绕三个主题展开,分别是“新客观性”、社会巨变下的新媒体以及三位新兴雕塑家。参展艺术家来自德国、法国、丹麦、罗马尼亚、土耳其、美国和中国。


胡晓媛的作品属于第三部分,她呈现了多件装置雕塑作品。《草刺 一》(2016)中,艺术家将形态异状的原生木料截面以生丝包裹,再细细描摹其上的木纹路;这些经过她覆以绡、并用墨描画后的木头最终被安放在废弃的旧铁架上。在胡晓媛看来,木、绡和使用过的生锈的铁架都是时间性、过程感在自然的消耗状态下,制造出来的“常物”,而她在向这自然臣服的同时,又在一笔一画地描摹中向其间隐隐注入了“自我”的意志。整个过程透射着个人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对峙与共生关系、以及隐藏其中的“悄然的平衡”。


《蚁骨 二》(2015)中,艺术家将废梁切割打磨,又在木头表面覆以生丝,用墨笔微细地描绘木头上的可见木纹,与金属结合成新的结构。脆弱纤轻的生丝与粗钢硬木之间的冲突被强化了。“木”系列的出现反映了胡晓媛逐渐将其个人化的角度与讨论放在一个更为宽泛的语境中,以较为抽离的方式思考和呈现由现实延伸而出的思维所得。


《石疑 二》是艺术家对香港M+“希克奖”入围群展的作品《石疑》的延续。胡晓媛用“绡”这种古老的丝绸材料去包裹生活周遭的物品:水果、石块、餐具等,并用墨笔在绡上描画出物品外表的肌理。绡成于吐丝而亡的春蚕,看似轻薄却满载生命的重量,而绡及其包裹物随时间过去而各自衰败腐朽,形态逐渐崩解,揭示万物存在与消亡中被忽视、无视乃至不可见的细微变化过程,当中的缓慢变化非由某种立竿见影式的因果作用造成,而是由万事万物一再叠展离合所带来的。展览结束后,曼海姆美术馆将收藏该作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