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2023年5月25呈现艺术家马秋莎的全新个人项目《琉璃厂东街52号》,这也是马秋莎在北京公社的第七次个人展览。
在展厅之中,收集于世界各地回流古玩拍场及店铺的现成品、艺术家本人的家传物品、家族相片及个人肖像汇聚于一个虚构的名为“琉璃厂东街52号”的古玩店橱窗内。在这个由亦真亦假的个人物件、创作与考古碎片编织而成的场域中,个体、家族身份的历史确切性游移于一个真实与虚构、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之网中。
横跨晚清、民国及1949年建国后出口创汇时期的物品和图像生动地压缩着主题和时代,通过挪用、编排、与重组被艺术家重新激活,它们内部的矛盾通过简单的重构行为被悄然揭开,同样被激活的还有物理空间、历史、记忆和想象力。从昔日日常生活中把玩的手工艺品,到殖民时期的物品流通与文化猎奇,再到工业化生产、消费全球化贸易带来的物品全球流动,物的社会生命的转变,同样折射出生产、消费方式的变迁,反映出人的个体与社会情境的转变。伴随着所有权的迁移,这些物品和图像流转于全球各地家庭的日常生活,它们与特定历史、家族事件、私人故事交织在一起,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具有双向指涉——既是私人化而充满情感色彩的,又是具有政治性、历史与集体化特征的。
从艺术家个人的经历和家庭际遇出发,《琉璃厂东街52号》呈现出对于历史和现实令人不安的错位和断裂的敏感性。一些物品和图像以伪装和扮演的形式隐匿其间,仿佛在自我与他者间进行某种探寻,亦是将个体镶嵌于时代的流变与残骸之中,并最终融为一体。真实与虚假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而是在有意的设置下模糊了边界,在相互的对照之中彼此质疑。陈列柜中的物件显得珍贵、难以触及,因而更易聚焦关注,它也恰恰使得某些不可见的东西得以显形。
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她的艺术实践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她以摄影、录像、装置、绘画等多重媒介为自己的工具,她创作的主题在个体和群体、私密空间和公共领域之间穿梭引渡,她对个人、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也扩展到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解。小学时的马秋莎经常缺席学校的集体活动,在回家必经的北京“古玩一条街”琉璃厂附近流连。她对自身和历史的想象在她徜徉于那些真假混杂的老物件和泛黄的清人肖像时已悄然滋生。
马秋莎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她的个展曾在上海Longlati基金会,英国米德尔斯堡现代艺术中心、OCAT西安、北京公社、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泰康空间举行。她的作品曾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柏林戴姆勒基金会、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休斯顿当代美术馆、坦帕艺术博物馆、圣彼得斯堡美术馆、美国卫斯理大学美术馆、俾尔根国际艺术基金会、挪威斯塔万格美术馆、波特兰当代艺术学院、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等多处艺术机构展出等多处展出。她曾参加莫斯科青年艺术双年展(2015),她是2013年亚洲文化协会驻地项目艺术家及2017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