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媛即将参加Longlati基金会新展《缠缠缠绕》

2023. 03. 03-2023. 08. 15

Longlati基金会2023年春季群展“缠缠缠绕”(Entangled, Ensnared, Entwined)将介绍三位国际知名70后女性艺术家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1971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现生活并工作于纽约)、胡晓媛(1977年生于中国哈尔滨,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以及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1979年生于波兰卡托维兹,现生活并工作于柏林)的实践,以反映她们如何凭借雕塑形式对个人、心理与社会之间的复杂链接进行洞察。展览涵盖了三个单元,分别描述“缠绕”作为我们与自然相处乃至共存现况之隐喻的不同维度——“缠绕的姿势”、“缠绕的存在”以及“缠绕的联系”——通过星群化的显现,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并列或反置。呼应Longlati收藏和赞助计划的部分使命——为上世纪女性艺术家的利益发声,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皆来自基金会过去几年的收藏。


第一单元“缠绕的姿势”(Entangled Positions)对每位艺术家颇具标志性的一件作品进行最先部署。这样的组合汇集了她们在区别于对方的文化脉络中所提炼出的雕塑语汇之共性:将自然材料——特别是木头及其变体,包括木头在缺氧环境中经过强热而转化出的炭——与金属相互嫁接——例如铁和铜,在中世纪的炼金术里已知最坚硬且最容易在空气中燃烧的两种物质。通过推移、延展并分割这些实体所谓的边界,整个单元揭露了我们与依附在我们身上、体内和周遭的有机或宇宙环境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加速缠绕,同时显示了正在发生的未知运动、智慧与沟通趋于熵增(an increase in entropy)的过程。在波维的《关系》(2007年)中,携有圆形孔洞的现成品浮木在纤细如丝的钢柱上取得平衡。《木/檩 七》(2018年)则体现了胡晓媛以轻薄的生丝(绡)紧裹木料、在其表面摹写木纹的典型“移置”(displacement)做法。柯维德亦对“移置”有所觉察,堆积的黑色碳化物在展出的其中一件《假想形状》(2018年)中将互相敞开的号角封堵而使其迷失方向。


第二单元“缠绕的存在”(Ensnared Beings)从海德格尔提出的“沉沦”(verfallen)概念中获得启示,与我们如今陷入的主要行为模式或受困于世俗生活的状态有关。如此,它囊括了四件看似简约的作品,极富煽动性的生物或动物形态为其充满力量与动能的雕塑生命提供刺激,同时暗示了鲜活的躯壳与敏感的灵魂之间所固有的张力。在这个脉络中,被波维命名为《百眼巨人阿古斯监视下的母牛》(2013年)的生锈工字钢结构就像一只匍匐与地面之上的爬行动物,使该希腊神话成为关照异化个体之困境以及人工世界之末日的寓言。胡晓媛在此也凭借文学性的造词突出《蚁骨 二》(2015年)的矛盾质感。在柯维德的《5天11小时》(2017年)与《因果涌现(2019年6月)》(2019年)中,黄铜钟表指针以小时为单位水平排列直至形成一个闭合的圈,给定空间的周界被转换为虚拟时间的片段。


第三单元“缠绕的联系”(Entwined Engagements)在展览最后呈现的五件作品象征了当今去中心化的全球空间的不确定性以及与之形成反差的局部连贯性,它们之间的复杂张力推动着积极关系的生产,即使我们尚未掌握眼前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举例来看,波维和柯维德同时挑战了现代雕塑中的几何原则,通过破坏其内部的洞穴感,颠覆“中心”与“周围”的辩证关系,这本身可以被理解为对所处具体情境的比照。波维的雕塑《S.O.S》(2016年)、《发夹》(2018年)与《第一条辫》(2019年)将褶皱的彩色不锈钢管与一个黑色实心圆盘结合起来,很难说是前者包裹了后者,还是后者拥抱着前者。柯维德的另一件《假想形状》(2018年)所组织的管道系统依旧衔接着漏斗状的末端,而少量绿色矿物被放置在一边作为穿越时间之纱的符号,揭示着事物非线性的发展。与之相反的是,胡晓媛在《五体 二》(2018年)中将一堆通常被视为现成物的上手工具从对“使用”经验的奴性依附中解放出来,却在其表面描绘了“使用”痕迹,以强调过去“使用”经验的重要性。它们的集聚(versammlung)看似随机无序,却能够在保持对话的同时为其自身提供庇护(berge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