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媛、梁硕、马秋莎、周轶伦正在参加和美术馆的群展“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

2022. 02. 04-2022. 04. 17

近期,由策展人孙冬冬策划的“ON|OFF 2021:回到未来”群展于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开幕。近几年,在“反全球化”现象之上,国际秩序的格局的不稳定性,及其所牵动的本土问题在不断刺激着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敏感的神经。本次展览涉及媒体社会、自然环境、身份政治以及地理疆域等等不同的议题,在回溯过去的同时,试图以面向当下与未来的视角再次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之主体形象。它试图呈现一场关于时间与生命的辩论,而辩论的答案,正隐藏在艺术空间那些震耳欲聋的寂静之处。北京公社的艺术家胡晓媛,梁硕,马秋莎,周轶伦正在参展。


胡晓媛的《石疑|再见,永恒 五》将龟甲、拂尘、铸铁供盘、萨满石等多用于占卜、宗教、祭祀中的物体用“绡”紧紧包裹,并使用墨笔将一部分物体表面的肌理、细节、纹路描绘到包裹在物体表层的绡上,如同绘像般,将被包裹事物在当下的现状捕捉并“摹刻”于织物上。被绡覆盖包裹的物体隐隐现出一种半透明而又模糊的状态,绡(生丝)就像是另一层皮般紧紧地包裹着的这些随进程洪流而不停变化着的物体,不论是肉眼可见的剧烈,如石榴:逐步化为一个空洞的“茧”,生丝外壳和里面的干瘪果实,一秒一秒脱开;还是肉眼不易察觉的隐变,如萨满石,都提示或暗示着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着的现实及世界,而被摹绘过的织物就是它所包裹的物体在过去那个“某一刻”的隐喻性象征和替代,并且同样从生成的那一刻开始就陷入了不再停歇的变化之中。作品中用长久陈放于自然环境中的绡和来自被拆迁及意外火灾焚毁的外流务工人员聚居区的轻体钢筋所搭建的环状空间结构,也意图引入“进程更迭”的时空维度,并映射某种类似于莫比乌斯似的无始无终路程,从动态的视角再次对“永恒”提出追问。


梁硕于2018年3月和2019年6月两次驻地考察辋川,结合了身体经验、山居常识、诗歌、历史、民间传说等等综合认知,对现实辋川的山河形势、民生现状做了系统的再认识,在此呈现了“今日辋川十四景”,表明他对这个传统题材的态度与看法,也暗示着所谓“现代性”的具体探讨。所谓“辋川复”,正是对做为真实的辋川和历史以及观念的辋川的反复再认识,再创造。


在制作“沃德兰”系列作品时,马秋莎将水泥板材摔碎,再用不同色调的尼龙丝袜将碎片包裹起来,然后将这些被包扎起的水泥碎片重新被拼回原形。丝袜的收集过程及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马秋莎随时使用透明的指甲油修补了丝袜上的刮痕——这是母亲那一代人在生产过剩时代到来之前普遍采用的修补丝袜的方法。身体的私密性与集体性、贴身物品中包含的历史记忆的温度、丝袜所象征的不同代际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都交织在“沃德兰”的画面上。作为一个持续的系列,马秋莎所使用的丝袜从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沉闷的肉色尼龙袜,到九十年代的舍宾健美裤,再到千禧年开始倡导以瘦为美的审美趣味下的各种薄厚不一的黑丝袜,在这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里,袜子的材质不仅呈现越薄越透的趋势,更从灰厚的肉色过渡到闪亮的肉色,从半透的黑色再到透明的彩色,水晶色,含金丝银丝的彩虹色等。这个系列承载的不仅是女性使用的私人物件,更是与身份、性别、时代问题相关的,那些隐而不发又被集体共享的叙事。


周轶伦的这件作品取名自上世纪初阿道夫·卢斯的现代主义建筑经典理论之作《装饰与罪恶》,文章中他提出“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主张建筑“实用和舒适”,反对浮华的肤浅装饰,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周轶伦向我们展示了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作品——地上摆放的家具从古老、甚至形式原始的旧桌椅改造而来;而由艺术家持续创作的自制家具系列中则是几张用高密度泡沫机器翻制、雕刻,外层涂以硬质pu涂料的自制凳子;而介于各个家具雕塑之间的衣帽架上则挂着一些自制的T恤,其上的文字色彩使它们更像是布面绘画作品。在当代展览的语境下,艺术与生活、创造与设计交织的视域中,作品在美术馆空间中展示,其装饰属性与实用属性的变化重新激起了观看的陌生感和关于当代美学演变的讨论。此次展出的作品也进一步延续了艺术家对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符号的持久兴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