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广获选国家美术·金星奖“年度中坚力量”

2019. 07. 04-2019. 07. 04

近日,杨心广荣获《国家美术》杂志金星奖2018“年度中坚力量”荣誉。金星奖2010年创立,旨在表彰那些采用不同艺术形式、反映和表现了当今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他们的成果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我们艺术视野。


杨心广说:“2018年我主要探讨即将成为旧人类的我们所遇到的一些与天然世界之间的情感问题,从古至今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一直处在一种情景交融的模式中,客观世界充满了人类的想象,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其实这也类似于现在的虚拟世界,只是之前的想象必须寄托在某个实在之物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以‘释怀’,由此导致我们对天然世界有严重的情感依赖,而如今有太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主宰了这个世界,情感落空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人无法适应新的世界从而对天然之物更加纵情直至滥情,我们这些处在新旧交替中的人们如何度过这些情感难关成了一个问题,值得探讨。”


杨心广2018年在北京公社举办了个展《坏土》。展览标题“坏土”中的“坏”字,意寓了艺术家想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并赋予其人文的价值判断,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以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主展厅中土壤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与人可以穿行和活动的空间分庭抗礼,两者之间被艺术家以极其繁琐的分界线区隔开来。展厅里两片土壤的边界由钢条折弯、截段、焊接制作而成,有的呈圆滑的曲线,有的则呈硬直的锐角,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谈判磋商而划分的各自的疆域,细节处蕴含着纷争与冲突。转入小展厅,迎面将观众行进之路截断的是一件不锈钢装置,诸多弯曲的小泥点被艺术家泼洒在光滑的不锈钢板之上,泥土的粗糙强制性地破坏了工业之物那超乎真实的光洁感。对于杨心广而言,土壤是朴实无华之物,是真实世界的基础。在人类已习以为常地畅游于虚拟世界的当下,土壤仍将这漫游于无边之境的想象力的主体限制于现实的原初之地。


同年,杨心广的作品《山们》(2018)先后参与了UCCA沙丘美术馆的开幕展“后自然”和广安田野双年展“守望乡原”。作品《山们》汇集了一组小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山丘。艺术家关注有机材料和合成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而这件作品中,水泥混凝土这种典型的城市材料被塑造成小山,展示出构成山体的沙子、水和砾石的形态面貌。


取名为“山们”的水泥小水泥小山不是为了营造一个景观,而是将这种比拟物置身于一个浪漫的环境,助涨人们对山水情怀的泛滥。


这一年,杨心广作品《小路》(2018)参与了由沈瑞筠策划的群展《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杨心广营造了一个人大于物的场景,试图探讨人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万物。他把7000棵模型树种植到创意文化园区的一个停车场和主干道相连的必经之路上,在开幕导览现场,通过艺术家和游客的踩踏,踩出一条路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项融入行为的作品一方面表达了人和自然互动时相互塑造的道理。在杨心广看来,传统观念里讲究“天人合一”,人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确信这种统一体有一个至高的道德,道德的主体必须是以客观自然为导向,若以人为导向,道德就容易坏掉。然而他感兴趣的是客观自然与以人为导向的优化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道德主体在当今文明突飞猛进的世界中立足的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