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欣然呈现谢墨凛个展“白色”,展览于2025年3月15日开幕,展出艺术家沿用他的机器绘画创作方式所最新绘制的一组八幅白色丙烯作品。在纯然的白色中,相似与差异、演进与矛盾被更赤裸地摆在眼前,映照出谢墨凛在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中对现实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理解。
从他模拟刻字机而创造出第一台三轴绘画机器开始,谢墨凛的艺术创作便试图从方法上以“制作”的方式重新进入“绘画”。在他的创作中,谢墨凛常常通过对形式的直觉感受来联结艺术家、机器与画面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生成各种形式化的图像;在此次的展览中,他则有意在全然相同的尺幅与颜色的画面內展现一系列不断朝向冷峻坚硬的机器与液态绵软的颜料之间关系之极限的演进变化(随着画面中的方形不断缩进,机器牵动的颜料惊心动魄地越来越细密)。
实际上,对于常年与各种样式的机械画刀(锯齿大小不同的锯片、粗细不同的钢针等)和各种粘稠度的颜料朝夕相处的谢墨凛来说,并不难预见这一系列递进的精密度能达到的极限在哪里。然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看上去像是由粗至细的演进并置时,作品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折射出某种在真实的现代生产的“制作”中所一直隐含着的关于演进与迭代的情绪。
相较于谢墨凛以往为人熟悉的理性而精密但仍带有色彩韵律的作品,《数字时代的白上白》显得更为极致地“客观”。这种“客观”并非从属于对象的一种性质,而是通过运用机器的精确把控与形式的推算演进的“制作”过程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着谢墨凛对于现代化笼罩下的“客观世界”的构建与认识的理解。正如他所说:“相比从现实里获得画面,我更喜欢从方法中生成出跟我的现实之间有联结的作品。”
构建和认识“客观”的过程里的矛盾重重是这一系列作品的核心,而“白色”对谢墨凛而言具有这种内在矛盾的象征意义:“世间没有真正的大白,白中必有黑。”在不同的距离与角度产生的光影效果下,展览中的白色作品呈现出种种截然相悖的视觉效果:从作品两侧的来回移动,画面中横向排列形成的方形与横竖交叠形成的方形,会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明暗关系;而在某一个位置,横竖交叠形成的方形与机器绘制出的精密细节都会消隐,画面内似乎“空无一物”。在纯然的白色与变幻的明暗、复杂的排列与至简的形式、数字的模拟与崇高的光影之间,或许正如谢墨凛在阅读《道德经》和《庄子》时所感受到的神奇而自然的连接:“阳极生阴,阴极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