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媛: 根处无果

2012. 10. 20-01. 28

北京公社荣幸地呈现胡晓媛最新展览“根处无果”,这也是胡晓媛在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将从2012年10月20日持续至2013年1月28日。


“根处无果”展出的三件作品是胡晓媛的最新创作,包括“木”系列的《根处无果》、三频影像作品《溺水之尘》和录像装置作品《看》三件作品初看上去疏离、空寂,甚至是将视觉化减到最低限度的形式。然而三件作品背后均隐藏着较为复杂的对单一个体持久与艰难处境的表达。


《根处无果》(2012)由9件“木”构成,艺术家仍然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将绡包裹在木头上,以墨在绡上描摹木纹,之后先取下,将被描摹过的木面用白漆完全覆盖,最后再将之前画有木纹的绡重新绷回到木头上)。但与以往的“木”系列作品不同的是,此次胡晓媛选择的木料由于完全不具备现实意义上功能性,从而形状更为让人困惑。艺术家自律的、一丝不苟的描摹和这些木料的任意和荒诞性之间形成了一种更为有趣的张力。三频录像作品《溺水之尘》(2012)偶得自一次外景拍摄(演员以肢体表述怒斥大海)后的遗留物。艺术家用微距镜头拍摄了演员脱下的被海水浸透并被砂石磨破的裤脚,捡回的珊瑚旋转不定以及纸张被放大后的锋利边缘。录像装置作品《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看过去近乎全白的影像,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只有仔细的观察才能看到一块白色在缓慢移动。在录像对面的角落里安置着一个背朝观众的小型监视器,连续播放着艺术家背负厚重白板紧贴白色弧面墙艰难移动的全部过程,同时也成为阻止观众了解这个过程的视觉障碍。


胡晓媛在她的创作中一直表现出对探索事物的相互对立又互为转换的关系的兴趣。这种兴趣在最初体现在艺术家对创作材料充满象征意味的使用中,比如在白绫上用头发绣出交织着身体、情感与欲望的图示(《送不出去的信物》,2007);将手纸纸浆翻制的日常物品与蝉蜕、麻雀标本、小学生课桌、钟表等充满“逝去”感的物件并置来构造出的场景(《夏至》,2008);将一张撕成无数片的宣纸以透明胶带为连接物努力复原(《无用》2008)。“木”系列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出发点,胡晓媛渐渐地将其作品的形式落脚点放到了一个更加不确定的语境中,而作品也在意义层面上随之释放除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她随后的录像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010年胡晓媛在北京公社的第一次个展显然是晦涩的。在那些脱离了具体时间、空间的录像作品如《哪儿是那儿》、《不知道你走了多久,也不知道你要去什么地方》中,观众们发现艺术家的个人经验转化成了更加抽象也更加开放的形式语言。


下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