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对现实的介入性和符号化语言的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刘建华正沿着一条相反的道路渐行渐远。这个转变从去年他在北京公社的个展“无题”中已经露出端倪。那些扁平的陶瓷雕塑仅保留了器皿和人的面孔的基本轮廓,让任何想要在其中寻找现实关联的企图都变得枉然。事实上,刘建华正是通过这些非叙事、去符号化的作品,从种种流行的“当代”趣味中撤身而出,转而回到中国文化传统的距离里实践一种新的当代可能。北京公社本次举办的《刘建华地平线》展览,是艺术家在这种探索中产生的最新成果。
“地平线”是一条在人们的观念中无限延伸的分界线,它并不真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点,或者说,它是一条以具象方式存在的抽象的线。将展览命名为《地平线》,正是因为刘建华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应和了“地平线”的这种特质。与《无题》系列不同,这次展出的《骨头》、《一叶苇舟》、《容器》、《一张白纸》极为具象。如果说《无题》系列中,艺术家在以一种易于辨识的方式抵制观念与符号,那么本次展览的作品则让这种姿态变得隐蔽与超然起来。比如,凝视着空白墙面上的那一片青瓷“苇舟”时,我们无法获取任何现实性或者观念性信息:它似乎只是一片的苇叶;《一张白纸》系列或许会让我们在一瞬间想起极简主义艺术,但仔细观察后却会发现,“白纸”的各个边角有不同的卷翘,白瓷本身的特质让这些卷翘看上去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这种细节将它们与强调使用基本点线面块的西方式抽象或极简区别开来。我们无法将这些作品与各种熟稔的当代语言联系起来,反而却会回想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韵”和“意在言外”的追求,就像古人在画具体的梅兰竹菊时,细微的气韵区别可以引发无限的精神遐想,而这种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关联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观念艺术。
在日趋同质化的世界当代艺术风景中,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份。这种寻找曾经以简单、直白的符号开始。当符号泛滥为空洞的口号时,一些艺术家正在从作品的精神内核中寻找其与自身文化传统的相关性。这种方式往往是不动声色的,正如刘建华的那些微微翘起的“白纸”,轻轻拨弄着来自西方的观念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