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于2016年5月13日开启新的展览“于吉:黑山”。这是艺术家于吉在北京公社的第一次个展,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6月18日。于吉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于吉近年在项目创作中频频涉及关于自然介质、地景,以及与身体对抗、相交、反馈的关系,通过其丰富创作形式以及不断尝试与他者的合作中找寻更为复杂和交错的艺术语言。
展厅中放置的《Ta Jama》系列起始于2012年,艺术家基于建筑材料的这种创作并非对于“石头”造型的单纯模拟,而是通过材质本有属性去无限接近形体之上的意义。其中《Ta Jama的角》最初来自另一件大型雕塑的剩余部件:由于尺寸过大无法完整撤出展厅的雕塑被“肢解”和损毁。《Ta Jama的角》由销毁作品后仅存的三个部件作为创作基础,重复交替使用多种材料对它们进行叠加创作,于吉试图通过“无止尽”式的工作方式去接近她对创作的某种想像。
展墙上的《石肉-零件》,是于吉之前《石肉》系列的延伸。由水泥塑造,加以铁质托架,一个有残缺的、具象化的身体上肢/下肢被直接“按”到了展墙上。作品的表面光滑,有一层可感的粗糙纹理,横截面的边缘则略微凸起,是水泥与模子连接的边缘。于吉创作的赤裸而又形体含混的肉身,如痕似影,弥散在更绵长的时间段落里。
两件由石蜡为原材料的作品《黑》,以相对含混模糊的造型承载了材质的不可控性,呈现出一种简单而又不明确的视觉角度。展厅地面可寻的痕迹,来自开幕的现场行为《即兴判断》(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行为(运动)与行为(运动)过后的“遗留物”共存。于吉精心布局的现场提供了另一种观演与进入的途径。三个不同身份的表演者在行为发生时即与现场已有物件是平等关系,以第二层形式在同一空间予以叠加,交错。
于吉对雕塑/物质与身体上亲历而为的在地实践,在她更早时的创作便已有显露。《女巫之石》是她2015年在台北关渡驻村工作一个半月的影像作品,其中纪录了在北投七星山完成的行为。影像中艺术家将一件在台北制作的Ta Jama拖上了七星山。影像纪录了行为过程并探讨艺术家与土地、作品、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黑山”,“黑”是紊乱、未知,也是创作中出现的介质颜色;“山”是精神的,是自然世界的,特指的,亦或泛泛之山,绵长而深沉。“黑山”浓缩了于吉对自我世界的一种想像,也展现了其对创作的一种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