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伦: 马利·蒙大拿

2017. 07. 19-09. 02

北京公社荣幸地宣布,我们于2017年7月19日开启周轶伦在北京公社的首次个展《马利·蒙大拿》,呈现艺术家近期创作的一系列绘画及装置作品。展览将持续至9月2日。周轶伦将展览命名为“马利·蒙大拿”—它看似某位西方神秘人物的姓名,暗含着某种叙事倾向,实则不然:“马利“(英文名为Marie's)为畅销已久的中国本土画材品牌,也是周轶伦少年习画时最常使用的绘画颜料品牌;“蒙大拿”则来自他最近几年创作中喜爱使用的欧洲喷漆品牌Montana — 艺术家发现该品牌的名称与美国蒙大拿州的名字拼写毫无二致,遂自作主张将其翻译为“蒙大拿”。两种画材名称/翻译名称的并置所引发的奇妙联想,正如同周轶伦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所布设的语义歧途。


不同于周轶伦在他最近几次展览中对图像在语义层面上施展的戏仿与解构游戏,本次展览的绝大部分作品似乎无法再让观众轻易地抓到任何符号意义上的落脚点。从工作方法上来说,周轶伦对画布上具体形象展开了“破坏”。比如他将搁置几年的老作品拿来继续使用:他揉皱或从背后填充画布,制造出躁动、凹凸不平的表面,或索性将原先的绘画从画面上挖出再重新用泡沫胶粘回形成新的构图;他对画面中原有的图像进行涂抹、覆盖、篡改,使其面目全非,并不时地在布面上加入现成品来与其中若隐若现的形象或色彩进行有趣的对话或对比;他将原画面中所有具体可辨的人或物消解成体积、色块与线条的谜团,却又用简单明确的标题交出似乎并不可信的谜底。相似的逻辑也体现在同时展出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中:那些泡沫胶塑造的含混形象被叠加了衣物、眼镜、假发等现成品,便成了或坐或卧的人像;标题为“未完成的灯“的一组装置虽在外形上颇具电子产品的特征,却完全不会被点亮。这些作品试图逃离那些富有经验的观众对其进行的意义规划,邀请大家平等地进入一种更轻快的对材料、色彩和图案的想象力游戏之中。


为了在工作室里独自搬运方便,周轶伦的绝大部分绘画作品使用了轻质的铝框装裱,部分装置则与他为其定做的轻质包装箱融为一体陈列在展览中。这些材料同时也极易容易留下使用痕迹,如同作品存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语言。为了区隔展览空间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其搭建方式使得整个展厅看上去如同一个装修中的生活空间。一些墙面像是正历经拆卸,地面上残留着喷漆的污迹,白色瓷砖上挂着画在果盘上的肖像,盘子上嵌着的不锈钢材质圆球使人联想到卫生间或厨房设施。实际上,这件作品也确实曾悬挂在周轶伦工作室厨房的白瓷墙面上。相较历史化地考量作品的展出方式,周轶伦更喜欢将这些作品的存在置于日常生活的想象之中-或许那里才是他的艺术的真实阵地。当他大肆在朋友们身体上展开旷日持久却绝不专业的纹身业务时,那些带着莫名、潦草记号的身体便成为了这世界里活生生的谜团;当他在杭州闹市井开办的“老百姓大画廊”里将艺术家的作品、纹身服务、二手物件、稀奇古怪的设计和小玩意儿或干脆赝品一股脑儿地掺合在一起直至店铺倒闭时,艺术已被他从工作室、展厅和艺术史化的书写中解救出来,并在艺术家与当下社会的共处中获得了建构一种去阶级化、去权威化的新的叙事能力。


下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