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社于2018年8月29日开启杨心广在北京公社的第三次个人展览《坏土》,展出艺术家为此次项目创作的全新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0月20日。杨心广最早的创作是从取消物质的原本状态开始的,他擅长使用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认为自然材料的天然性更接近物质的原本状态,而在他的创作中这种原本的物质状态被有意地消解,从而强化在这基础之上的人文属性。
本次的展览标题“坏土”中的“坏”字,意寓了艺术家想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并赋予其人文的价值判断,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以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主展厅中土壤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与人可以穿行和活动的空间分庭抗礼,两者之间被艺术家以极其繁琐的分界线区隔开来。 展厅里两片土壤的边界由钢条折弯、截段、焊接制作而成,有的呈圆滑的曲线,有的则呈硬直的锐角,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谈判磋商而划分的各自的疆域,细节处蕴含着纷争与冲突。转入小展厅,迎面将观众行进之路截断的是一件不锈钢装置,诸多弯曲的小泥点被艺术家泼洒在光滑的不锈钢板之上,泥土的粗糙强制性地破坏了工业之物那超乎真实的光洁感。对于杨心广而言,土壤是朴实无华之物,是真实世界的基础。在人类已习以为常地畅游于虚拟世界的当下,土壤仍将这漫游于无边之境的想象力的主体限制于现实的原初之地。
这次展览中,土壤入侵人类的活动空间蚕食鲸吞并堂而皇之地占据观者的视野,它的存在看似不那么善意,实质上是人们已经不习惯看到如此实在之物。人们离真实世界越来越遥远,对土壤毫无更深层的认知,甚至只能看到从土里长出来的绿色植物而忽视了土壤本身的存在,或者甚至仅仅是惧怕看到这种毫无猜想的真实。而展厅中的土壤则展现了赤裸的真实。
在杨心广看来,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经历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纯天然的自然空间的感知是实在的,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而高科技使人类被植入到一种由电子数据组成的虚拟空间之中,这种生存空间较以往相比是割裂的,使人们沦于半人半电子的生存状态中。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冲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对于这种科技侵入带来的结果无从批判,但又通过强化观者的感官感受,以表达对于真实与虚幻模棱两可、共同充斥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