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羽辰: 珊瑚辞典(60句)

2024. 09. 21-11. 09

北京公社于2024年9月21日呈现常羽辰个展“珊瑚辞典(60句)”。这次展览展出一系列六十幅纸上素描作品。从2019年开始,常羽辰围绕着她是年于马来西亚金之岛参加驻地期间偶遇和珍集的珊瑚骸骨展开了一场悠长的语言创作项目。通过书写、绘画、表演等形式,《珊瑚辞典》系列作品以细腻和多孔的质地,展开了关于书写、翻译和交流过程中的复纹理,蹒跚却坚决地探索着有关感知、理解、个体与周遭关系的主题。


在常羽辰以珊瑚为符号的语言系统中,她用极为细致的素描笔触刻画出金之岛上搁浅风干的珊瑚骸骨。这些珊瑚是海洋与岛屿自然生态中的产物,在有序的排列下,几乎像是动植物百科写真绘本一样展开。但在《珊瑚辞典》中,它们并非科学目光下的生物学样本,也不属于纲目的分门别类。让常羽辰着迷的是,珊瑚因其在生长过程中与海洋里其他生物互动共生的特性,每一株都得以形成独特的形状。艺术家所悉心描绘的是一度可以被化约的形态各异里不可化约的生命与记忆。



像是不错过珊瑚的每一次呼吸那样细腻地描绘珊瑚体上的每一次起伏与洞隙,折射出常羽辰对褶皱中生命浓度的敏锐感知。展览中的六十幅作品分别对应着一本马中英三语字典中的六十句例句。所有说明、记叙、箴言、抒情等各类的文体以及修辞形式在这本功能手册的印刷字体下难免显得有些僵硬。即便如此,常羽辰在岛上偶遇这本字典时立刻被句子中透漏着这个在振荡与交融中形成的当地社会的气息和肌理所吸引。 这些反倒是一个陌生的外人更能嗅闻和抚摸的语句像是一面反映出自身现代化的镜子,让扭打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翻译之间本就不严丝合缝的对称中的常羽辰,重新思考翻译与交流的逻辑与伦理。


“语言”与“翻译”是出生于中国北方、在美国异乡生活十余年的常羽辰与周遭相处至关重要的工具与方式,也是她思考与创作的核心。金之岛上的生命体验给带来了对于自我与周遭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正如同珊瑚不言不语,却能“与风、与海、与寄居蟹交流”,在金之岛上不成形的只言片语间形成的交流,让常羽辰更加确信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媒介:“没有文字的语言就像没有身体的魂魄,它是自由的,因为它是无形的。”“翻译”对常羽辰来说也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互相转化,而是将对于感受的表达甚至任何感知的转换视作一种翻译:翻译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活着就是翻译。”



《珊瑚辞典》中的每一个珊瑚字元以类似象形文字的方式出现,不仅依纯粹外形的相似而通过珊瑚迷宫般外形引发的感受来抵达语义。《珊瑚辞典》看似是一场通灵之术,也是常羽辰日常书写的窃窃私语;跟随常羽辰的表演阅读既是一场仪典,也是一次一反往常的亲密交流。在传统交流中,对时间的认知仿佛总是在经济法则中被倒置了,正如当艺术家试图描述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的区别时所说的,“线性的时间反而让时间无法流连”。《珊瑚辞典》终究不是凌驾于时间的工具。



——

致谢金之岛及Offshore驻地项目



常羽辰1989年出生于中国山西,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2013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生院版画专业,目前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常羽辰的工作方式是游离的——如纺织般写作,如翻译般绘画,如待客般教书,如蒲公英播撒种子般做书和出版。

常羽辰的作品展出于北京双年展 (2023)。她近期曾在北京公社、纽约Assembly Room、纽约Fou Gallery等地举办个展。她的作品曾展出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匹兹堡卡内基美术馆、纽约Amant、纽约Artists Space、北戴河UCCA沙丘美术馆、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Hesse Flatow、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常羽辰是纽约Poetry Project策展基金,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以及Lumiarts艺术基金的获得者。常羽辰目前是纽约公共图书馆图像资料库的驻地艺术家,曾参与的驻地包括Smack Mellon, Asymmetry艺术基金会, 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 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Robert Blackburn版画工作室等。她的写作曾出版于黑齿杂志,燃点,Art in Print。常羽辰的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和今日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下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