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硕: 景区

2019. 03. 21-05. 04

北京公社于2019年3月21日开启艺术家梁硕在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人展览《景区》。对于梁硕来说,“景区”是都市与山野的结合部,而作为概念的“景区”则表达着今人对山水的态度与理解,纠结了古今、时空、意识形态、审美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展览将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并通过将其呈现于为观看营造的具体空间形态中,体现梁硕近几年游走各地山水名胜的经验记忆和思考。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5月4日。


梁硕的创作往往使用现实中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和剩余物作为材料,贯穿的是他自2009年提出的“渣”概念,从早期的“民工系列”,到“物质练习”、“臭美”、“费特”系列等,关于空间及对意识形态美学的思考一直是梁硕所关注的。“景区”是梁硕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在种种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进行最大程度的人工创造,如同山水与“渣”的糅合。


梁硕将本次展览的呈现看做近年来“游玩”的“小卧游”,对手卷、册页、立轴等传统绘画的形制也有所借鉴,却将传统中私密的观看场景置于公共的展厅中,通过经济、低成本材料搭建出有限制的路径,让观看体验进入新的语境,遵循的仍是其反风格、不可测的逻辑,也是他一直强调的“限制生自由”。展览空间的地域和文化现象被梁硕予以内外的链接,所有画作内容均可找到对应的现实出处—真实存在的景区,梁硕重视的是古代山水的时空表达法,又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体经验实现了“反图像”。“移步异景”间,“人”也成为展厅中景观的一部分。


与“无隐禅院”展览中根据文字描述恢复其空间意趣有所不同,梁硕在《景区》实现的是从空间向平面的学习和探索,对于辋川、黄山等传统绘画中的经典题材容易陷入的窠臼和程式,他持怀疑态度,更相信自己的身体经验。在游走和取材的过程中,他也会有意识地反抗以往受到的视网膜先行的训练,而他所关注的空间和现场,糅杂了其对于“物”与“景”在其背后语言机制的不断挖掘和掩埋。游走在梁硕所营造的现实的缝隙中,作品中的大段文字作为对画面的语言补充,也更加有助于作品整体上的空间视觉转化,他对于物质本质的理解正是通过其独有的工作机制所缔造出的现实、意识感受与视觉之间的经验混杂体。




下载PDF